千年前的蒸笼,都用来蒸什么?
蒸作,让水汽与食材得以充分接触,无需过多的烹饪技法和佐料的添加,就能享受食材最鲜美的味道。
蒸是一种沿袭了千年的烹饪方式,当然伴随其发展的还有蒸器。
如之前所介绍,最早的“蒸器”——陶甑,出现在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但由于陶甑导热性差,易开裂,人们便将陶甑改进成为青铜甑。
直到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青铜甑也退出厨房,于是汇集当时人们新智慧的蒸笼出现了。
相传在汉高祖时期,将军韩信为了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以竹木制作炊具,用蒸汽蒸煮食物,这便是蒸笼最早的发明起源。
炉火纯青的汉代蒸作
蒸笼的出现,得以保持菜肴的原形、原汁、原味,让蒸菜经久不衰,更是成为了帝王宴席的主要菜肴。
在汉代,蒸作早已发展至炉火纯青,《齐民要术》中便记载了多种蒸的技法,包括清蒸、粉蒸、扣蒸、包蒸……后期的《饼赋》更是描写了“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蒸制方法。
《齐民要术》中的清蒸,就有很详细庖厨场景描写,厨师们将水倒入锅内(汉代时期已有铁锅),锅上架入蒸笼,蒸笼内放置早已利用盐、姜、腌渍好的肉类和新鲜的蔬菜。准备工作做好后,将锅中的水煮沸,利用水蒸汽将肉食和蔬菜蒸熟。
除去精美的蒸菜,蒸的主食也有迹可循,汉朝厨师们会采集新鲜的槐叶剁碎,连汁带渣掺入面里,和匀作成面食,上蒸笼的时候火候不宜过大,蒸熟之后,其色“碧鲜”,咀嚼之间,口齿清凉。
体会到如此之多的蒸制美食,不禁令人惊叹汉代炉火纯青的蒸作方式,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
集聚智慧造蒸笼
汉朝初期国力强盛,人们有精力钻研吃食,钻研烹饪器具如何改良。这些都为蒸笼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蒸笼制作十分讲究,选用天然的楠竹,可以保持食物的干爽,避免水蒸汽在盖中凝聚形成水珠滴落,保证了食材的口感。笼底镂空,助于透气。再加上竹子的耐热性强,保证了蒸制的高效。
在当时的汉朝,蒸笼是比较适用和流行的,但是它依旧存在缺陷。蒸笼长时间使用本身就容易发生变化,例如变黑,变形,另外蒸笼缝合的部分多为铁钉,没有经过防锈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铁钉便会生锈,对人体产生影响。
健康高效的“蒸味时代”
进入现代,蒸笼已逐渐退出厨房,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智能的蒸箱。因其在蒸制食物的时候更加便捷、高效,在食物的“形”和“味”上更胜一筹。
老板三核蒸箱,顶部不滴水,蒸的更美味。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人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又不遗余力地追求更天然健康的美食。挑选最新鲜的食材,从农田到餐桌,让身体受那些源自田间山林湖水边的自然之物所滋养,享受健康生活的本真。
蒸笼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