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赖旭东:设计师成长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的过程
2019年第七季室内设计·中国行名家论坛太原站已于7月22日下午在太原洲际酒店成功举行。超500人参与本场活动,重庆年代营创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赖旭东 先先生作为论坛主讲嘉宾接受媒体访问。
除了工作,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或者说坚持了很长时间的活动?
其实我一直以来,跟设计相关的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你可以去体验全世界各种美好的东西,发现各种美好的美。每个国家之间都存在其差异,我们每到一个国家,我们会以前选择一些风景美好、具有设计型的酒店或者民宿。回来我们还会在我们当地做一个小型的沙龙来分享这些美景。
最近几年我慢慢整合一些大家不是很常去的地方,比如今年 年初我们走了中美,比如古巴、墨西哥这些地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古巴,跟其他地方相比,古巴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和体验感还是非常非常震撼的。古巴被制裁之后,整个国家的城市规划,其中包括交通工具基本就停留在那个年代了。所以,当我们走到那个城市以后,你就会有一种穿越 的感觉,还有一种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中的一种奇特的感觉。
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灵感,在复杂的设计工作以及社会环境中,您是如何不断的保持这种源源不断的创作力?
其实,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我个人而言,灵感还是次要的,设计师最重要的还是经验。灵感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当你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见过很多东西、总结的东西多了,这时候再加上一些你个人的审美能力,你做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就会保持在一个水准。灵感起到的作用,只是在这个水准上再给你一个惊喜。我是这样认为的。
那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就是您说的经验和灵感的关系,那很多刚开始从事这行的年轻设计师,是没有您所说的经验的积累,那他们应该如何做?
其实我们公司现在拿到一个案子,我首先是找前期方案组,方案组基本上是年轻设计师提点子,然后我来筛选。因为对年轻一辈的设计师来说,他们缺乏的是经验,但对于我们这一辈的设计师来说,我们缺乏的是眼界。当然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来说,眼界也不存在问题,但相对于年轻设计师,他们通过互联网所接触到的资讯还是比我们多。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他们接触资讯的起点就比我们高,因此他们的思维可能就会比我们更开阔。但是室内设计这个东西,它恰恰是一个与人体工程学息息相关的东西,不仅需要你想法好,而且一定要落地,这落地就需要经验,就是你想法再好,没办法落地,一切还是没用的。其实我们跟纯艺术是完全大相径庭。艺术就像你刚才说,灵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室内设计是不行的,就像是你做的东西,椅子就是椅子,沙发就是沙发,床就是床,它的尺度关系,它的高低关系,他都给你死死的限制住了。所以说这些经验,这些尺度关系,还是要靠长期的积累。
也就是说,设计师其实是没有捷径的。
肯定是的,如果一个甲方找到你,他基本上会限价设计,就比如说,我这个造价3000块钱一个平方,就要把它弄好。你怎样利用这3000块钱把这个平方的坏境做到极致。其实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对材料也不了解,对规格也不了解。他只是可以表达出他的想法,往往就可能出现一种方案非常棒,可能远远超出预算的一个情况。那这就是无效方案。所以这完全就是两回事。
您有过迷茫的时期或者这种阶段吗?
肯定有,其实我还没考大学之前,我就爱好写写画画,我自己也在做一些零零散散的装饰、设计这些。当时我在一个国营的公司里,还带几十个员工在做装饰。后来陪着一个朋友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因为之前就有了很多经验的积累,从美院毕业之后,我就留在了重庆开始做公司。那个时候的家装公司是最多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做家装公司,当时大家的生意都很好,因为那个时候,大约在2000年,那个时候他们1万块钱都会做,就是1万块钱把地板修好,把墙面刷好,门窗包好。我就觉得这些不是我们要做的,因此我们公司没有做,我就规定全公司,只有超过5万块钱我们才做,其实这5万块钱恰恰就是一个门槛,一年下来找我们做的可能就几单客户,两年之后,把我之前的积蓄全部都耗费掉了。到后来那就慢慢重新来做。这种过程实际上对过去的我来说,貌似是一个失败的一个创业。但是5、6年之后,我当年能拿出5万块钱的客户其实已经有一定的资金的积累了,过了几年之火,他们也有一定的成长,再回头对比,还是觉得我们公司做的好一些。因为我觉得5万块钱起码能把我的一些想法或者创意给放进去,就比单纯的刷地板、刷乳胶漆要好。他们做了比较之后,又回来找我。他们就开始做餐饮、酒店这些。我就是这样,慢慢的做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您一直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你看来这些年设计行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巨大的变化就是大家慢慢从表象的东西走到内在。因为原来是做那些稍微古典一点、直白一点表达的空间现在就很少了,慢慢大家都接近做空间的本质,墙地面关系都很清晰,都很干净,材料也慢慢变得单一,原来都整的很浮夸。
设计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潮流?
其实我觉得对设计来说,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每个年轻设计师一开始他都又表达自己的欲望,过了这个阶段它会慢慢沉淀下来,就像我一直在说,我们做设计实际上跟文学是一样的。你要把一个空间表达的很好,就像文学上的直喻,这样就会不高明,但是借喻、暗喻就是很高明的一个方式。其实设计也是一样的。你原来做古典风,雕花就是相当于文学上的直喻,我们的借喻、暗喻就是空间做的很内敛、做的很有品味或者很有人文情节。这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表面上你看不出什么东西,但是你坐下细细体会,空间给你带来的震撼可能远远比你直白的表达的感觉强烈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其实就我们设计师而言,要有艺术家的内敛,艺术的思考是要有的。
所以我说过一句话,你如果能把案子做成有艺术性的案子,当然你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当然你也要有功能性,再加上艺术感,那肯定是个很好的案子。就比如说你的椅子你的桌子卖的好,它不光解决了你功能,它从整个外观的美观度上也解决的很好。功能和美感结合在一起。纯艺术是不用考虑功能的,室内设计师需要两者的相结合。
您是怎么看待设计师容易产生的这种惰性,慢慢的设计从不喜欢千篇一律到后来自然而然的千篇一律的这种情况?
我周边太多这种情况,每一个设计师的成长过程中会慢慢总结自己的经验,因为我是学艺术的,我周边很多职业画家,就是他不管怎么画,画什么色调、画什么方式,只要我一看他用笔的方式,我就知道肯定是他画的。很多设计师也这样,从中间一些基本的处理方式也能看得出是谁的设计,这就是个人的痕迹,这个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个人慢慢积累下来的。如果要改变这些,除非改变他的心境、如果发自内心来做,他肯定是表达一个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他做的东西大致上还是相同的。
我们所有的室内设计都是商业设计,很多成名的设计师就是因为他亮相的那部分作品被人已经归了类,那全国各地找到他的肯定会说,我就喜欢你做的那种。你只有继续按照这种方式往前走,做到全国的最好,那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简约的风格,甲方是不会要求你做一个复古风格。肯定是因为喜欢你之前的风格才会找到你。因此这是由市场和个人两个方面决定的,我觉得那不叫惰性,只要你是不停的在提高,那怕你只做一个风格,只要你一直保持在国内最顶尖,那我觉得这也不叫惰性。
强烈的个人风格,个人标签其实是一种优势,其实是一个好的事情,那您希望自己被打上这种标签吗?
其实不管我用什么色调,不论我做什么东西,我周边很多人也能看得出来,其实我努力在想不这样做,但是也就像你说的,如果一旦一两个案子是很多甲方喜欢的话,当找到我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要你按照这种风格来做,所以,这本来就不是你的个人行为。你要对公司、对员工负责,所以还是要做成之前固定的风格。因此,你做的越多,别人越给你贴标签,因此也越多的人来找你做这样的风格。偶尔会遇到一个业主,会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但首先他要认可你,要信任你。因此也没有问题。但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你要对市场和业主的定位分析都要想契合才行,你不能说我随便给你改个东西。因为业主找你设计,它的目的还是要盈利。因此要对他们负责。
据组委会介绍,您在这一季的室内设计·中国行活动中已经是第二次出场,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您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您为什么愿意参与这样一个活动?
以及您最想通过这个活动传递那些经验和感悟?
其实室内设计·中国行我都参加好几年了,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因为我觉得本身我在室内设计协会当了一个副理事长,作为一个前辈应该把自己的经验更好的传递给新的、年轻的设计师,这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再加上我也是个教师,所以传递经验和我给别人带一些所谓的捷径,我觉得也是应该的。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或者就是把自己个人认为好的东西传递给大家,那把我们国家的整体室内设计的水平稍微再往上拉高一点,因为所有的设计都是引导生活,所有的客户都是听设计师的安排。我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把这些设计师的审美能够得到一点提高,
责任编辑:chenya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