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资讯 > 宝宝衣服清洗事项,你洗对了吗?你家母婴洗衣机挑对了吗

宝宝衣服清洗事项,你洗对了吗?你家母婴洗衣机挑对了吗

http://www.jiaju82.com 2019年12月09日15:12 家居装修资讯 

  有了宝宝之后,你是不是觉得洗衣服都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口水巾上的奶渍怎么洗?大便残留怎么洗干净?洗衣液怎么用?漂洗几次算干净?宝宝的衣服不能丢进洗衣机,还得单独手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大堆,让你愁掉不少头发。我们都知道,宝宝的肌肤是非常娇嫩的,很容易受到洗衣液、肥皂等洗化用品的伤害造成过敏,甚至洗衣机二次污染,如果不及时清理的话,可能会引发宝宝严重的皮肤病。那么,在清洗宝宝衣服,洗涤衣物的时候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1. 选正规的洗涤剂

  有些宝妈担心使用洗涤剂洗衣服导致化学成分残留衣服,所以就只用清水给宝宝洗衣服。污渍只用水是洗不干净的!只要购买正规生产的洗涤剂,不添加香精和着色剂,使用正确的添加量,再加上正确的漂洗方式,是完全不会伤害宝宝的。而且市面上也有很多不带化学成分的洗涤剂,可供选择。

  2. 大人和宝宝衣服分开洗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肌肤非常娇嫩,在清洗宝宝衣物的时候,一定要格外仔细。要将宝宝的衣物和成人的衣物分开洗,避免交叉感染。因为我们成人对细菌可能无所谓,但婴幼儿皮肤只有成人皮肤厚度的1/10,皮肤表层稚嫩,抵抗力差,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宝贝的皮肤问题,孩子的贴身衣最好用专门单独手洗或者机洗。

  3. 宝宝的新衣服买回来就要洗

  宝宝的新衣服在穿之前是必须要洗一遍。因为有些衣服在制造过程,可能会加入危害宝宝身体健康的苯或萤光制或者染色剂等。但是,一般来说,购买大品牌的A类母婴产品标识的合格产品,就不必要过于担心。在此,建议宝妈们尽量挑选有品牌的衣服较有保障。

  1. 宝宝衣服需要杀菌消毒

  宝宝的肌肤特别娇嫩,抵抗力也弱,对宝宝的衣服杀菌消毒是非常必要的。在每年的南方梅雨季节,衣物很难干,容易滋生细菌。还有手足口高发季、秋季宝宝腹泻高发季,衣物消毒可以减少宝宝生病。紫外线杀菌、蒸汽消毒、高温消毒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消毒方式。

  5.要不要给宝宝单独买一个洗衣机?

  笔者身边很多宝妈都纠结过,是否需要给宝宝单独买一个洗衣机。现在市面上宝宝用品也是层出不穷,儿童专用洗衣机也早已不稀奇了。笔者想说的是,宝宝单独买洗衣机真不是主要的,洗衣机自身的卫生问题和除菌性能才是主要的:儿童洗衣机使用一年后,在你看不到的内壁、死角里也是满满的污垢和细菌,不能除菌、无法自洁的洗衣机买回去也没用。

  有宝宝的家庭,选洗衣机除了要注重清洁功能、可靠的材质,还要能消毒除菌,在这笔者给大家推荐一个实力很强的洗衣机品牌:Twinwash 町渥。它的核心科技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双洗涤技术和hi-clean技术,不容易藏污纳垢,更没有二次污染,而且除菌性能超强,很适合有宝宝的家庭使用。

  Twinwash 町渥是艺术与科技兼具的高端家电品牌,中外设计师团队历时7年打造,独创的嵌入式滚筒外观,让洗衣机如同艺术品般,摆在家里自成风景。不止是颜值,它的核心清洁技术也非常强悍,经久耐用,深受同行和权威机构认可。有了它,宝妈们就不必买两台洗衣机,也不必每天苦哈哈的不停手洗,轻松开启全家健康生活。一起来看看它为什么这么牛吧!

  1. 国家发明专利双洗涤技术,避免二次污染

  在清洗宝宝衣物的时候,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洗衣二次污染问题。我们都知道很多洗衣机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在你看不到的内壁和死角里藏着污垢和细菌,即便是儿童专用洗衣机用久了也一样。Twinwash 町渥洗衣机的双洗涤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它是专门为了解决二次污染而生,在洗衣的同时对洗衣机的内筒进行清洗的一种有效防止洗衣“二次污染”问题的技术,通过洁衣、净桶、风干等工序使洗衣机在每一次使用时都像新的一样。是不是很适合家有宝宝的家庭用呢?

  2. 洗烘一体,除菌一步到位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衣服洗得勤快,有时候一天得换好几身,经常是刚洗的还没干,身上的又脏了,Twinwash 町渥洗衣机洗烘一体,除菌一步到位,经过国家家用电器检测所认证。烘干的高温可使微生物失去活性和复制能力,消灭深藏织物内部的螨虫和病菌,健康舒适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3. Hi-clean技术,有效去除残留

  宝宝的肌肤特别娇嫩,洗涤剂残留或者细菌残留都可能会引起宝宝的肌肤问题。全新搭载的“hi-clean”技术,在洗衣机玻璃门的内侧中心添加了喷淋装置,脱水时引入活水在内筒形成扇形水雾,水雾穿透衣物纤维,提高了衣物漂洗洁净度的同时减少了洗涤剂的残留,洁衣净衣更健康,再也不用担心宝宝衣服残留问题了。

原文网址: 宝宝衣服清洗事项,你洗对了吗?你家母婴洗衣机挑对了吗 http://www.jiaju82.com/news-view-id-679961.html